Posts Tagged ‘教育’

说说孩子

Thursday, November 20th, 2014

Child

我想,我們不應該給予孩子最好的物質,這樣孩子會變得浮誇,我們不能給予孩子最好的環境,因為我們中的任何一個人都是無法改變環境的,即使大家一起來營造這個環境,也會有這樣那樣的不同意見,我們能交給自己孩子的便只有如何選擇。

最近我很喜歡“選擇”這個詞,順境中,選擇可以使你適可而止,也可以使你貪得無厭;逆境時可以使你浴火重生,更可以使你隨波逐流。人生最痛苦的事情就是需要選擇,因為魚和熊掌素來不可兼得;人生最慶倖的事情也是選擇,可能這是上帝留給人們最原始的能力。

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懂得取捨,懂得如何選擇。如果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是絕對正確的,那麼我認為這樣的言論實在是有些淩駕於法律之上,我不提倡,但是這個世界上確實有很多事情是很難說的清楚,所以選擇變得尤為重要,或許說小孩子太小不必涉及太深,我卻覺得很多事情是需要在幼時就應該讓孩子知道的,然後在他的成長中慢慢領會。

目前關於孩子的新聞一般都是因為受不了委屈,然後選擇輕生。然後大街小巷的都在提倡挫折教育。

我卻覺得十分兩頭起,先說委屈,為什麼孩子受不了委屈?這是提倡挫折教育的關鍵,爸爸媽媽把本來無私的子女之愛變成了無底線的溺愛,讓孩子從出生到輕生的整個生命過程只收到過一次刺激,或許不打,但確實是未曾經歷過的“羞辱”(很可能並不是羞辱,或許沒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執行),由於實在是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於是他/她輕生了。可是他/她為什麼會選擇輕生呢?

在孩子的整個生長過程中,他/她不只一次的聽到了各種“死”的詞彙,比如累死,氣死,煩死等這類消極的看法,久而久之會不會讓孩子以為這其實就是一種擺脫“羞辱”的最好辦法呢?是不是就一了百了了呢?如果真是如此,那麼一個孩子的輕生就真的是父母造的孽,付出了不說還活脫脫害死了自己的孩子。(想當然的說一句,這些想法都是我個人認為,任何人都可以選擇不贊同,但是我堅信!)

我們準備讓孩子每一樣可以的或者不可以的都嘗試一下,這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做事不僅僅可以得到誇獎和禮物,還可能得到教訓和懲罰。適當的羞辱其實個人覺得也是可以的,試想一下,我們這一代(80後)有多少人沒有被責備過?有多少人沒有被貶低到顏面無存的境地?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過,不僅僅是80s,哪個年代幾乎都有這樣的事情發生,而且是大多數。傷自尊有的時候是件好事,起碼有自尊的人才會被傷,這樣的人才能夠被激勵,哪怕只是為了沒有下一次。

周總理常說的一句話是:“活到老,學到老。”相信細心的朋友也會注意到,雖然曾經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不是十分喜好學習,但是如果在今後的生活工作中不屈居人後,都沒有辦法避免說不學習,雖然當下是個追求利益和社會關係網迅速發展的社會,不勤奮的,不思進取的人是絕對不會討人喜歡的。如果你所在的單位足夠大,人足夠多,相信你一定能深刻的體會到這一點。

Children

孩子自在媽媽的肚子裡時已經開始自主學習了,幼兒時更是飛速的成長中,他/她在爸爸媽媽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學習和成長,而後又在幼稚園中和小朋友們相互學習,有了對身邊事物初步的認識和態度,我們在用“習慣”教育自己的孩子。姥爺在世時時常教導我說“要時刻注意自己的形象,要時刻提醒自己要做一個什麼樣的自己”。如今,我很深刻的認識到這一點,平時生活太過放縱,回家後面對孩子不容易克制,經常在不經意間暴露出自己品行拙劣的一面,這會是孩子成長中的敗筆,也可能是在教育孩子中成為終生的遺憾。

學習最重要的就是培養一個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最最重要的就是學習的方法。我想上過學的很多朋友都深知學習的苦悶,當孩子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之前讓孩子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來對待學習,我覺得太扯,至少只有極少數人是成功的,不能作為範例。所以我更喜歡討論如何學習的問題,當然這應該是因人而異的,有雷同,但絕對不是唯一的,絕對的。

我曾經是老師最喜歡的學生之一,我也曾經是老師最頭疼的學生之一,我更有一段時間是被老師所放棄的,16年的學生生涯沒能讓我體會到學習的重要,直至步入社會後才讓我一瞬間有了大愚若智的感覺。自以為無所不能的我在工作生活中四處碰壁,能力是源於學習的。

大學時,我記得《電腦基礎》的老師曾經這樣告誡過我們說,“不要覺得自己會了就可以不聽課,考試時過的人不會太多的”。考試確實不同於面對著電腦的操作,所以第一次考試就死傷大半。

今天,我想說,不要自以為是就開始輕視正在做的事,在學習中更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夫子說,“溫故而知新”。越是基礎的問題,越是值得多看多聽多學,如同大樹紮根,一顆百年大樹的成長依靠的絕對不是它年復一年的枝繁葉茂,更是入地三尺的根須才可能經得住上百年的風雨洗禮。

知識是應該被尊重的,所以我十分不建議用自以為是的觀念或用自己還未弄清楚的知識來教育孩子,這是百分百的誤導,這種誤導不僅僅會對本來要吸收的內容有了錯誤的認識,久而久之會令孩子在模棱兩可之間隨意的作出一些決定,這絕對不會是一個好的習慣。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對不確定的內容上對孩子講“不”,如果害怕這樣會讓孩子認為父母是無知的,那麼最好在講不知道的同時,當著孩子的面解決這樣問題,工具書也好,互聯網也好,給孩子一個態度,和孩子一同學習,我相信這會是一個很好的榜樣的形象,而且與子同樂不正是作為爸爸媽媽來講最幸福的事情嗎?


To update:Sunday,April 9, 2017 23:16:39
隨著時間的推移,之前對於孩子教育的問題變得越來越沒有底氣,之前總是振振有詞,說起來總是頭頭是道,可現實只會是我尷尬,生活習慣幾乎是潛移默化的,雖然我們能在大方向上制定很多計畫,希望對孩子有更加正確的引導,可骨子裡的我們總是在不經意間留給一些什麼給孩子,然後孩子會在將來的某一刻釋放出來,使我們詫異。
於是,我放棄很多美其名曰為了孩子的計畫,現在的我更相信,父母做好自己的意義並不是為了孩子讓自己過著類似教科書一樣的生活,而是活出更真實的自己。孩子會因為環境而建立自己的世界觀,但這個環境本身就存在很多因素,雖說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會很深,但是太在意不如順其自然,畢竟太在意就會變得不自然。

是孔融让这个孩子错了吗?

Sunday, April 29th, 2012
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

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

这个新闻已经过去很久了,其实不是特别的想说什么,我对教育还是不太懂,说多了觉得会觉得自己特别幼稚,却也不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今天重提只是因为邮件的订阅中又出现了这个东东,我倒是觉得它说的似乎已经很全面了——《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SOSO问问)

我个人的认为是:

如果有网友在评论说:“孩子至少说了真话,比那些口是心非回答“让梨”的好”。我想这类网友一定是觉得自己受到了应试教育的迫害,并把自己的撒谎的能力推卸给了曾经教导自己的母校,这是不对的。

我不敢说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对的,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就算曾经的教育方式出现了问题,但是它毕竟教会了我们起码的是非判断,以至于不让我们走太多的弯路,才让我们能够有能力活到现在。

如果有网友在说:“不应该要求人人都做圣人”。那么我想我们虽然不必要求每个人都成为圣人,但是我们有向圣人学习的必要,这才是使我们保持传统美德,且文明进步的表现。看看当今的社会,是不是我们忘记的太多了这样的美德,才会让很多人觉得这个社会缺少“安全感”。

我也遇到过困扰,在语文的阅读上,毕竟每个人能看到的理解是不同的,但是其实细细想来,是不是除了阅读文章本身,是不是也应该“阅读”一下出题老师的出题的目的呢?啊,我想这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工作以后,这种对对文字,对人的阅读越发的重要起来,因为背后的“故事”实在是…

珊特尔·范圣滕 Shantel VanSanten - p2282518617

所以我的答案是,第一,答案要完全靠谱;第二,要知道出卷老师的意图从而更加切合实际的回答问题。

孩子对自己答案的解释是:“我认为4岁的孔融不会这样做的。”阿门,他的爹爹很郁闷,想不通如今的教育到底是怎么了。其实我更想不通的是这个孩子的爹爹的想法。

孩子认为孔融不会这样,所以就不会了吗?那这个故事哪里来的?为了教育下一代编的?好,就算是编的,那故事里的孔融也是让过梨的啊。

我认为,应该让孩子知道这种让梨的品格在这个年纪的孔融会想到,就是值得我们表扬的。记得小时候听到这个故事,我们都会觉得崇拜,从而学习模仿,并认为这才是懂事的表现,而现在孩子的想法如此应该和这位爹爹的引导有一定的关系吧?都是教育的错吗?不尽然吧。

老师的打叉叉打的很有道理,作为傍观者或者孩子的家长应该知道,也应该引导孩子知道,错误的不是题目,也是不答案,而是答案后的孩子的想法。打叉叉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让孩子知道,如果你是孔融,你也应该向孔融学习,去让梨,尽管似乎已经有了一个分配的方案,也应该知道先人后己的道理。

这不是为了要强迫孩子撒谎,而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更明确的认知,或许方法上有少许欠缺,比如只是批了卷纸,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但是初衷还是没有错的,再者父母的正确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要把责任推给学校,推给教育,这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不应该是如何让孩子能有一个更好的阅读能力和品德教育而努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