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是神劇,好歹算是國軍抗日,比起一年打掉倆個碉堡的八路軍和無情的內戰比起來,還是國民軍抗日看起來更讓人覺得舒服,赤裸裸的直面激戰,面對國仇家恨,面對戰爭與死亡,不用躲躲藏藏,憤怒多一些,對日的情緒更真實一些。因為打的苦,因為打的難,因為他們的犧牲、憤怒、堅決與無奈。
廖光義是國民軍抗日將領中的一個縮影,要知道在國民軍中這樣的抗日將領不勝枚舉,“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當廖光義終於可以釋放的那一刻,完全可以體會一個軍人消滅倭奴保衛祖國的急切盼望。最後他血戰到底,戰死沙場,對於一個將軍來說是悲情的,更是壯烈的,但至少他死在對的地方。
廖光義說,打剩下一個營我當營長,打剩下一個連我當連長。雖然這話是借鑒他人的話,但這話放在抗日戰爭中比留在朝鮮戰場上更容易讓人感慨。同樣的,更有戴安瀾將軍在同古戰役時立下遺囑,“如果師長戰死,以副師長代之,副師長戰死,參謀長代之,團長戰死,營長代之……以此類推,各級皆然。”一樣的英雄氣概,一樣的壯志未酬……
作為後人,讓我們為那些在抗日戰爭中戰死的將軍們敬禮。他們不是非要死在戰場上,他們中的很多人其實可以選擇離開,可他們偏偏選擇留在了戰場上……
湯恩伯的為人似乎很成問題,這個讓日本人聞風喪膽的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臺兒莊戰役時應該是中將),不僅僅是狗日的岡村寧茨不喜歡他,就連國共兩邊也是十分的不喜歡他,即使是他的湯軍團少嘗敗績,即使在臺兒莊戰役中湯軍團之功不可沒。
日軍作戰勇猛,可惜有了小島這樣的二逼軍官,實在也可能是因為“國內政策需要”,可以理解,可以理解。當然,或許也是因為國內政策的需要,所以國民革命軍的營副是共產,這似乎成為了一種必要的存在。
再一次看到了川軍的勇猛和犧牲,這讓我十分懊惱,因爲東北三省似乎在中國抗日的歷史裏完全被抹殺遺忘了,這似乎一大半的原因要歸結在張學良的身上,如果他有當年大帥的一半的氣魄,何至東北今日如此。一時間又恨,韓複榘決定撤出濟南城,結局大快人心,被蔣校長給嘣了,為什麼不也嘣了那個丟棄了三個省的張學良呢?莫非這胡人之地確實沒有多少人在乎嗎?不能啊!
P.S. 神劇之所以被稱為神劇,那是因為他總有神的一面,比如主角總是無敵的,可以百分之九十九忽視物理攻擊,偶爾受點小傷,都是瞬間能好的(雖然大結局的時候他還是掛了,掛的也是那麼的不自然)。在正統的紅劇中,國民軍永遠在製造摩擦,在國民紅劇中,八路總是在積極配合,而國軍總是很享受,並不在製造摩擦,是一條心的。在八路中總有國民變節,在國民中總有八路在宣傳。這是大環境,暫無法改變。
P.S.2. 無論是否是神劇,無論是否國共抗戰歷史上的盤根錯節,他都使我感動,我能感受到除了神的一面,也感受到了抗戰的不易,在民族仇恨面前,很多人放下了很多固有的“堅持”,正面的,無論他是誰,國民軍也好,共產部隊也罷,趕出侵略者,為無辜死難的親人,國人報仇,在這裏不需要政治,不需要階級,就像李宗仁將軍在電話裏對池峰城將軍說的一樣,“部隊決不許撤,打到最後為止,士兵打完了你填進去,你填過了我再填進去!”
台儿庄大捷:
战役由李宗仁、白崇禧、孙连仲、汤恩伯、张自忠、田镇南、关麟征、池峰城、王铭章等抗日将领指挥。战役期间,中国抗战最高统帅蒋介石曾三次赴徐州视察、督导、调配兵力,其中在台儿庄战斗最激烈的时刻,蒋介石亲赴台儿庄南站观战,并勉励池峰城,鼓舞前线将士士气
从1938年3月16日开始至4月15日结束,在历时1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约29万人参战,日军参战人数约5万人。中方伤亡约5万余人,毙伤日军约2万余人(日军自报伤亡11984人)。
向英雄们致敬(来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