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
这个新闻已经过去很久了,其实不是特别的想说什么,我对教育还是不太懂,说多了觉得会觉得自己特别幼稚,却也不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今天重提只是因为邮件的订阅中又出现了这个东东,我倒是觉得它说的似乎已经很全面了——《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SOSO问问)
我个人的认为是:
如果有网友在评论说:“孩子至少说了真话,比那些口是心非回答“让梨”的好”。我想这类网友一定是觉得自己受到了应试教育的迫害,并把自己的撒谎的能力推卸给了曾经教导自己的母校,这是不对的。
我不敢说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对的,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就算曾经的教育方式出现了问题,但是它毕竟教会了我们起码的是非判断,以至于不让我们走太多的弯路,才让我们能够有能力活到现在。
如果有网友在说:“不应该要求人人都做圣人”。那么我想我们虽然不必要求每个人都成为圣人,但是我们有向圣人学习的必要,这才是使我们保持传统美德,且文明进步的表现。看看当今的社会,是不是我们忘记的太多了这样的美德,才会让很多人觉得这个社会缺少“安全感”。
我也遇到过困扰,在语文的阅读上,毕竟每个人能看到的理解是不同的,但是其实细细想来,是不是除了阅读文章本身,是不是也应该“阅读”一下出题老师的出题的目的呢?啊,我想这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工作以后,这种对对文字,对人的阅读越发的重要起来,因为背后的“故事”实在是…
所以我的答案是,第一,答案要完全靠谱;第二,要知道出卷老师的意图从而更加切合实际的回答问题。
孩子对自己答案的解释是:“我认为4岁的孔融不会这样做的。”阿门,他的爹爹很郁闷,想不通如今的教育到底是怎么了。其实我更想不通的是这个孩子的爹爹的想法。
孩子认为孔融不会这样,所以就不会了吗?那这个故事哪里来的?为了教育下一代编的?好,就算是编的,那故事里的孔融也是让过梨的啊。
我认为,应该让孩子知道这种让梨的品格在这个年纪的孔融会想到,就是值得我们表扬的。记得小时候听到这个故事,我们都会觉得崇拜,从而学习模仿,并认为这才是懂事的表现,而现在孩子的想法如此应该和这位爹爹的引导有一定的关系吧?都是教育的错吗?不尽然吧。
老师的打叉叉打的很有道理,作为傍观者或者孩子的家长应该知道,也应该引导孩子知道,错误的不是题目,也是不答案,而是答案后的孩子的想法。打叉叉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让孩子知道,如果你是孔融,你也应该向孔融学习,去让梨,尽管似乎已经有了一个分配的方案,也应该知道先人后己的道理。
这不是为了要强迫孩子撒谎,而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更明确的认知,或许方法上有少许欠缺,比如只是批了卷纸,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但是初衷还是没有错的,再者父母的正确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要把责任推给学校,推给教育,这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不应该是如何让孩子能有一个更好的阅读能力和品德教育而努力吗?